《 渡海古美院藝術考古專輯 》
自 序
尋根與渡海—東方古美的當代回望
藝術,是時間的密語,也是文明的渡船。當我們凝視一件千年古字畫,剎那間,歷史的風煙與匠人的呼吸彷彿穿透時空,與當下的我們相遇。這份跨越古今的對話,正是「渡海古美院」成立的初衷——我們以台灣為支點,向東方文明的深海揚帆,打撈那些被時光沖散卻未曾湮滅的美學靈光。
我自幼浸淫於東方藝術的薰陶,從東海大學建築系的空間訓練,到美術研究所的形神追索,始終著迷於「古字畫」背後層疊的文化記憶。它們是藝術的結晶,更是哲學的載體。而台灣這片土地,恰如文化交匯的港口,在此沉澱為獨特的「渡海美學」。這種混血與再生的特質,促使我們以更開闊的視野重新定義「東方古美」。
本專輯是渡海古美院團隊的首部成果,收錄的每篇藝探報告皆如一枚時光膠囊……我們試圖以考古實證為經,以美學詮釋為緯,織就一幅動態的文化地圖。其中,特別聚焦「渡海」,見證了東方藝術在流動中的生命力。
台灣,這座被海水環抱的島嶼,恰是東方書畫「渡海」歷程的縮影。宋代馬遠、夏珪的「邊角山水」曾隨禪僧東傳,化為日本室町時代的水墨典範;明代吳門畫派的清雅筆墨,又經閩粵商船飄洋過海,在臺灣民間留下「文人廳堂」的掛軸傳統;至近現代,「渡海三家」——溥心畬、張大千、黃君璧更將南北宗工筆、敦煌重彩與嶺南潑墨匯聚於此,織就二十世紀最瑰麗的筆墨交響。本專輯即試圖解碼這些跨越時間與海域的藝術對話。
感謝團隊研究員的田野耕耘,以及收藏界同好的無私分享。這本書並非終點,而是邀請:願更多同道加入這趟追尋之旅,在古字畫的幽光中,照見我們共同的文明基因。
渡 海 古 美 院.創 辦 人
郭 建 宏
於台中 歲次甲辰


